曹應旺
2020年12月08日13:14 來源:人民網(wǎng)-中國共產(chǎn)黨新聞網(wǎng)
周恩來的家世與他成長為總管家也有一定的聯(lián)系。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,生于江蘇淮安。歷史上紹興的知識分子的一大職業(yè)是到縣衙、府衙當師爺。周恩來的祖父周攀龍就是從紹興到江蘇山陽當了多年的師爺,最后謀得桃源縣知事的官銜。周攀龍50多歲去世,生前不事生產(chǎn),不買地,只有房產(chǎn)。周攀龍有四個兒子,即周恩來的伯父、生父、大叔、小叔,到周恩來父輩時,家道就中落了。周恩來1歲時就過繼給有肺病的小叔周貽淦為子,不久嗣父就去世了。周恩來9歲時生母去世,10歲時嗣母去世。他10歲、11歲即開始當家,照管家里柴米油鹽,外出應酬,正如他自己所說:“我從小就懂得生活艱難!睅煚?shù)募沂馈⑸倌陼r代的磨難和當家理財?shù)慕?jīng)歷,對日后管理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有積極意義的。
周恩來成長為總管家一個重要的主觀因素與個人追求有關。周恩來自到東北讀書,目睹沈陽日俄戰(zhàn)爭的遺跡,感受中國積弱積貧,開始有了救國救民的思索,并立下“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”的志向。到了南開學校,他在《尚志論》作文中說:“立志者,當計其大舍其細!钡搅巳毡荆f:“有大志向的人,便想去救國,盡力社會。”
總管家需要具備善于協(xié)調(diào)、精于中和、長于求同存異的才能和智慧。周恩來在南開學校讀書時,就已開始鍛煉這種才能和智慧。對如何處理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,周恩來主張得其中以導國人。
對于義和利,孟子曾對梁惠王說:“王!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!庇墓诺浣(jīng)濟學開山祖師亞當·斯密著有《國富論》。周恩來反對把孟子和斯密的義利觀對立起來,作《子輿氏不言利,司密氏好言利,二說孰是,能折衷言之歟》。周恩來認為處神州存亡危急之秋,二氏之說,“若分而行之,適足以促吾國之亡”。他主張法二氏之說,合而行之,“民德民生,雙峰并峙,兩利皆舉”。
對于退讓和競爭,中國的老子主張退讓,歐洲的赫胥黎主張競爭。有人認為這兩個人的學說冰炭不同爐。周恩來作《老聃赫胥黎二氏學說異同辯》,認為“二氏固未為冰炭,且所持之道,實一而二,二而一也”。老子的“退讓”是針對中國春秋時的爭權奪利提出來的,意在“冀世人醒悟,守真返璞,知死明生,勿逾分作私利之爭,寧退讓保故有之我”。赫胥黎的“競爭”是針對歐洲中世紀宗教神權提出來的,意在“使人民咸知人我以形軀而分,生死以強弱為判”。
回觀周恩來的總理生涯,不正是處處表現(xiàn)出善于協(xié)調(diào)、精于中和、長于求同存異的才能和智慧嗎?
新中國成立前夜,蘇聯(lián)領導人認為新中國已經(jīng)有了周恩來這樣現(xiàn)成的總理。此言不虛,周恩來此前的追求和鍛造,已經(jīng)為擔任新中國總理,當好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總管家,作好了必要的準備。